凯时_凯时官网

2014绍兴市在沪企业联合会年会暨改革新政深度解析报告会

2014-01-15


从2013年起,深化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军号角,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广袤的空间。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和新目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原本的基础性上升到了决定性。
这个新提法意味着今后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在更加重要的行业都将进一步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从基础性到决定性、政府职能转变、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调整都将释放出新空间,取得新的进展。
2013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中央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决心,《决定》中特别提到了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上海在自贸区建设的诸多领域率先改革,取得了突破,同时强调了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让国企、民企、外企不同市场主体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让人们倍受鼓舞。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国家改革新政无一不牵动着绍兴籍企业家的心,影响着民营企业下一个十年转型发展的目标。2014年1月12日下午,上海市绍兴商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主办了以“开放唯革新以进”为主题的改革新政深度解析会,荣幸邀请到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沈国明教授做了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上海经济形势的报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王彬做了自贸区政策的深度解析,为上海越商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政策报告交流会,引领广大上海越商企业今后健康稳步地发展。

在这次报告会的互动环节中,多位企业家提出了问题,希望进一步了解自贸区的政策,都得到了详细的解答,图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王彬
主题报告之一: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王彬:聚焦上海自贸区,越商敢于成为“吃螃蟹的第一人”
2013年是改革元年,金融领域新政频出。被称为2013年国内经济领域的重头“大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2013年9月底正式挂牌成立。其战略目标是经过两到三年的改革试验,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承担着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其意义和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新的经济形势大背景下,企业的转型发展该何去何从?这是众多上海越商一直关心的社会热点,甚至已经有不少越商率先入驻上海自贸区,敢于成为“吃螃蟹的第一人”。

联合会副会长、巨融集团董事长陈兴良提问
在互动交流时,我联合会副会长、巨融集团董事长陈兴良提出了第一个疑问,“上海自贸区内资企业的设立和区外有什么不同?”对此,王彬解的回答简明扼要,“从政策角度出发,内资企业的设立与区外一致。从流程上来讲,自贸区正在做进一步改革和升级,今后内资企业设立也可以通过自贸区官方网站提交材料,自贸区承诺在提交申请后四天之内可以派发营业执照。”
从总体发展方向来看,上海自贸区的政策设计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种类包罗万象。王彬说,“自贸区整个政策的设计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而服务贸易还包括货物贸易,现在自贸区的发展趋势是推进货物贸易的同时,加快推进服务贸易,特别是在商贸流通、文化教育等服务领域的范畴。所以实体经济和服务贸易双方的发展并不冲突。”他的回答立即打消了企业家的一些疑虑,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了上海自贸区的新政举措,获益匪浅。
当然,上海设立自贸区并非空穴来风,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背景情况。从国际方面看,上海设立自贸区有助于我国探索对外开放的新模式。随着WTO多边交涉陷入僵局,美国等发达国家力图通过《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和《服务贸易协定》(TISA)形成新一代更高标准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这三大协议一旦形成,将使全球经济化向一个更高标准、更高层次的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转变,形成新的世界经济规则。在当前形势下,如果我国没有跟上步伐,将会面临被排挤和边缘化的境遇。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中美进行了30多年的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围绕投资准入、公平竞争和权益保护三个核心议题,涉及14项规则包括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劳工权益、外汇转移等等。我国已将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明确纳入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外因也是推动此次自贸区设立的重要原因。
从我国的国内情况而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形势严峻。在此之际建立自贸区有利于形成“以开放促改革”的新动力。自贸区的建立是与20世纪80年代设立经济特区、90年代启动浦东新区开发、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相提并论的事件,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以开放促改革”的新阶段。
王彬进一步表示,当前自贸区的重点工作是全力推动制度创新,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涵盖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和综合监管四方面。其中,推动投资管理制度落地的核心内容是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按照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加快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加快贸易监管制度试点起步的核心内容是围绕通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升级的目标,创新海关和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金融监管制度深化落实的核心内容是围绕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目标,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并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推动综合监管制度形成雏形的核心内容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展望未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规模潜力巨大。上海自贸区发展趋势是由贸易自由政策为主向着“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政策联动转变,体现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原先的货物贸易、贸易功能和在岸业务为主导的政策将逐步转变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贸易功能与投资功能并重、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并重,更加注重服务贸易发展,推动投资便利化、自由化,并且进一步拓展离岸功能。以香港为例,香港的“自由港”功能在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服务贸易发展上体现得尤为显著,目前有大约3500家跨国公司将总部设立在香港,相信未来的上海自贸区将超越香港,拨得头筹。

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总书记、专职副主席、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沈国明教授带来一场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具深度的政策解读
主题报告之二:
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沈国明深度解析改革新政:改革是“置死地而后生”
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矛盾的激化,改革迫在眉睫。近期老百姓听到最多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政策内容以及不同的解析,版本不一。尤其是,在改革新政大背景之下,越商企业能否找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为此,我联合会邀请到了另一位重量级嘉宾——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沈国明教授带来一场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具深度的政策解读,他旁征博引、抛砖引玉,企业家从海量的政策解读之中寻找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沈国明说,我国之所以在经济稳定增长的情况下还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另外,还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以及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诸多问题。他认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凡涉一国、一民族之改革,必定是大势要改,人心思改,不能不改,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逼出来的。
他表示,学界一致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很有可能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被载入史册,成为历史上极其关键的一次深度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理论上有重大创新;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和智慧。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涵盖了16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的改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程度上来看,这次改革是历次改革中范围最广最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共多达300多项的改革措施,体现了改革顶层设计的综合性、统筹性和协调性。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涉及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层次,改革进程的各个阶段,不仅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的理论突破和改革探索实践的政策确认,还有成功改革经验的制度化完善与解决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的攻关性创新,旨在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增强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沈国明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富有新意并且内涵丰富的表述。他解释,这里提及的“治理”二字与日常提及的“管理”的区别在于:主体的多样性,人民都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这便是“治理”。全面深化改革有两个关键,一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要大力推进市场准入和竞争方面的改革。特别是上海的国资国企改革,要实现混合所有制,基本的实现形式是整体上市,成为社会公司,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而不是简单地卖给民企和外企。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快速增长,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但在沈国明看来,如果中国不实行改革、不解决现有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实现持续增长、创造大国崛起奇迹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只有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才能使中国真正“强”起来。